世界孤独症日 | 一个深圳特区“星星家庭”的破茧之路——从被助、自助到助他,一场关于爱与希望的接力
2025-04-03
2025-04-02 深圳新闻网 记者 李昂徽
在深圳特区,有一群被称为“星星家庭”的特殊群体。他们因孤独症孩子的存在,曾深陷迷茫与压力,却在社会和政府的托举下,逐渐走出阴霾,甚至成为照亮他人的光。在世界孤独症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进深圳福田区,记录一个家庭从被助、自助到助他的蜕变历程。
从“我是谁妈妈”到“我是我自己”
十年前,范范(化名)第一次走进福田区幸福乐园的活动教室。彼时,她是“孤独症孩子的妈妈”,是“24小时护工”,是“焦虑的失眠者”——唯独不是她自己。在交流会上,当有人提议“请说出自己的名字”时,这位母亲瞬间被击中:“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已经很久没听过别人叫我‘范范’了。”婚姻危机、育儿重负让一个孤独症孩子的全职妈妈濒临崩溃,迫切需要和外界链接和沟通,她决定走出去,寻找社会和政府的支持与帮助。
范范参与家长分享会。
福田区幸福乐园,正是福田区pg电子针对残疾人及家属心理困境的破题之举。通过心理学课程、团体辅导和一对一咨询,家属们逐渐学会“自我觉察”。范范回忆,课程中她第一次正视自己的焦虑情绪:“老师说,只有先接纳自己,才能更好地接纳孩子。”这种理念与福田区幸福乐园“一沙一星愿”项目不谋而合——该项目通过家长减压、沙盘治疗等活动,让家属在喘息中重拾能量。幸福乐园负责人苏丽平仍记得首次家长交流会的情景:“十几位家长围坐,每个人开口未及三句,便有人哽咽,有人流泪。”此后,这里每周开设心理学课程,组织家长考取专业资质。最困难时,苏丽平为经济拮据的学员筹措考试费用,家长们则一起学习、相互鼓励、结伴赴考。“去长沙考试就像集体旅行,我们拍了很多照片,那是一段非常难忘的时光。”
幸福乐园为家长们开展心理欧卡体验。
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学习与互助中。范范与30余位家长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和婚姻家庭咨询师证,她们的长沙考试之旅被戏称为“重生之旅”:“我们不再是孤岛,而是一座座彼此连接的桥。”数据显示,福田区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在全区十个街道建立幸福驿站服务站点,通过分级服务为超9000残疾人及家庭提供心理支持,而“幸福驿站”项目作为“心理健康护卫行动”入选2021年福田区年度民生实事项目。
学校融合教育——资源教室里的成长奇迹
“如果没有梅林小学的资源教室,我的孩子可能永远无法在课堂上举起手。”范范的儿子小宇(化名)在义务教育阶段经历了从“被排斥”到“被接纳”的蜕变。背后是福田区融合教育的系统性探索。在梅山中学,学校设立200平方米的资源教室,配备沙盘治疗室、感官统合训练器材,并开设体适能课、艺术课、生活技能课等课程,帮助孩子通过非语言方式表达情绪。学校还定期组织家长会,对接专业资源。例如,针对孤独症学生的刻板行为,教师团队设计了“劳动技能课”,通过厨房烹饪、收纳整理等活动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梅山中学开展特殊学生生活技能课。
这种支持不仅改变孩子,更重塑家庭。范范坦言:“以前我生怕孩子被区别对待。后来,我能坦然和学校讨论孩子的需求和个性化教案。”据深圳市政府办公厅发布的《深圳市促进特殊教育公平融合发展行动方案》,深圳将全面提高特殊教育普及水平,推动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安置)率达95%以上。
梅山中学开展特殊学生体适能课。
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温暖传递
2016年,范范多了一个新身份——深圳市守望心智障碍者家庭关爱协会的培训导师。在每年4月的入学指导会上,她为新生家长讲解如何与学校沟通、申请资源教室支持,为“星星家庭”链接“入学前适应性训练营”。她的故事,正是福田区“星星家庭”从被助到助他的缩影。
福田区“星星家庭”户外交流活动。
范范成为深圳市守望心智障碍者家庭关爱协会培训导师。
这类互助网络的形成,得益于社会组织的创新实践。据了解,福田区幸福乐园通过“喘息服务”,累计为超过200户家庭提供超过3000小时的心理援助;福田区精神康复者家属资源中心则通过生日会、手工坊等活动,构建起家属的情感共同体。范范参与的“家长讲师团”更走进深圳多地,用亲身经历告诉其他家庭:“我们的孩子不是负担,而是让社会更包容的钥匙。”
幸福乐园为“星星家庭”开展园艺心理辅导。
让每一颗“星星”都拥有发光的权利
从幸福乐园的心理疗愈,到学校的融合支持,再到互助网络的共同托举,当社会愿意俯身倾听“星星家庭”的需求时,那些曾被视作“特殊”的个体,终将在包容与理解中绽放独特光芒。正如范范在分享会上所言:“我们不需要怜悯,只需要一个平等的机会——对孩子如此,对家长亦然。”
(责任编辑 黄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