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星星的孩子”到“心青年”——深圳:用爱照亮前路,不让任何人掉队
2025-04-02
2025年04月02日 晶报 版次:A06 记者 陈淑莹/文 喻琪峰/图(除署名外)
3月30日,一场以“携手同行,共融无碍Leave no one behind” 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在光明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主办方供图)
子健父母陪同孩子参加“你好星星的孩子·交个星朋友”音乐会。
孤独症青年小戴(右)参与慈善日宣传,向公众进行科普。(主办方供图)
4月2日是第18个世界孤独症日。孤独症,孤独症谱系障碍,这类群体会出现社交沟通障碍、狭隘兴趣、感知觉异常、重复刻板行为。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大约每100名儿童中就有1人患孤独症。我国孤独症患者1000多万,并且仍有增长趋势,孤独症已成为导致我国儿童精神残疾的首要疾病。小时候,他们是“星星的孩子”,长大后,他们被称为“心青年”。“心青年”指的是心智障碍青年,是孤独症、唐氏症等特殊青年群体的简称。
在深圳,完善的政策支持为孤独症孩子的康复之路提供了有力保障。0-18岁的孤独症病人每年最高可领取5万元的康复补贴,报销范围覆盖言语训练、认知知觉功能训练等多个康复项目。在医疗保障方面,深圳孤独症患者住院基本医保报销比例最高94%,对经基本医保报销后的住院个人自付高额医疗费用纳入大病保险“二次报销”范围,医保最高报销限额为204万元。
用城市温度与爱滋养“星星的孩子”
梁女士的孩子子健在两岁七个月时,被确诊为孤独症。在外地四处奔走寻求治疗的过程中,她接触了大量同样遭遇的“星星”家庭,“我常常会和全国各地的家长联系交流,他们都说深圳真的很好,不论是政府资源还是康复资源都走在全国前列。”
目前,深圳对孤独症的救助标准位于全国前列,还是孤独症康复技术最多样的城市,定点康复机构最多,民办的康复机构也最多。孤独症家庭可自主选择定点康复机构,为孩子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服务。“机构既注重认知训练,也开展运动康复,特别是针对大脑神经修复的运动训练和感统精细动作训练,对孩子的康复起到了关键作用。”梁女士表示。
在康复过程中,音乐成为子健最好的伙伴。子健在三岁的时候,梁女士给孩子报了康复机构里由专业老师授课的钢琴和陶笛课,开始接触音乐治疗。在子健八岁时,因为孩子气息弱,讲话小声,梁女士决定让他练习葫芦丝锻炼气息,“音乐治疗非常适合孩子,能让孩子集中注意力,稳定情绪,是一种温和的引导方式。”
然而,学习乐器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识乐谱和手型练习让孩子倍感困难,他常常因为畏难情绪而想要放弃。于是,梁女士和丈夫放慢节奏,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耐心引导他一步步克服困难。经过几年刻苦学习,效果超出预期,子健获得了葫芦丝业余考级十级的优秀成绩,钢琴和陶笛也与他愈发亲近,如今,他已能熟练演奏中高级曲目。2023年9月,子健加入深圳市爱特乐团(国内首个由孤独症青年组成的乐团)。梁女士说,这些孩子语言交流虽弱,但彼此心照不宣,常通过眼神、音乐交流。比如在乐团练习时,子健弹完琴会回头一笑,示意下一位小伙伴准备,这种独特的交流方式令人动容。
在教育方面,深圳也为孤独症孩子提供了适宜的成长环境。从初中开始,子健就读于深圳的特殊学校,梁女士则开启了陪读生涯,一直陪伴到孩子高中,“学校丰富且贴合实际的课程设置,如简单的语文数学、精细手工、音乐、体育,生活常识技能如炒菜等,让子健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从初二时需要生活老师陪伴、上课自言自语,到后来能够适当控制自己,孩子的成长令人欣慰。
家庭的陪伴与支持,是子健成长的强大动力。父亲崔先生在孩子7岁时辞去工作,选择创业,以便更好地陪伴孩子,他也会对妻子常说:“我现在只有两个朋友,一个是你,一个是子健。”夫妻二人每周都会复盘孩子的成长情况,动态调整训练方案。非音乐专业的梁女士为了辅导孩子,从零开始学习乐器,从葫芦丝到钢琴,逐一攻克乐理知识和演奏技巧,以便更好地帮助子健练习。多年来,父母精心为子健制定每周的学习和生活计划,合理安排乐团训练、户外运动、文化课学习、兴趣培养以及家务劳动等各项活动。“我们希望通过科学的规划,帮助孩子全面发展,培养他的生活能力和自信心。”梁女士说。
深圳的城市温度更体现在细节之中。梁女士回忆,为了给孤独症孩子们提供更多的运动机会,家长们自发组织了一支小学足球队。在寻找合适的训练场地时,他们联系到了大学城的相关管理人员。令她感动的是,对方在接到电话后没有丝毫犹豫,立刻答应每周出借场地两小时,还主动安排工作人员协助沟通交流。她表示,在乘坐地铁时,偶尔会有人察觉到孩子的特殊之处,“他们都会默默让位,没有异样的眼光和多余的询问。这种无声的善意最让人感动。”
让“心青年”以“软着陆”的方式融入社会
3月30日,一场以“携手同行,共融无碍Leave no one behind”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在光明文化艺术中心举办。活动现场,“孤独症知识科普”“融合倡导”“互动体验”三大主题板块相互呼应,构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拉近了公众与孤独症群体的距离。在“孤独症知识问答”环节,市民们踊跃参与,在趣味互动中学习孤独症知识,消除对这个群体的误解。“多元平等融合”地贴装置以独特的创意,向人们传递着包容的理念,让平等与融合的种子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特别策划的“谷仓舞融合活动”,为心智障碍青年与社会公众搭建了一个互动融合的平台,大家在欢快的舞蹈中感受彼此的温暖与善意。
“今年我们围绕‘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这一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旨在打破对孤独症群体的刻板印象,强调他们与普通人一样,有权利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文明成果。”深圳市自闭症研究会秘书长陈玫花介绍道。
事实上,深圳市自闭症研究会自2001年成立以来,便一直致力于推动心智障碍群体的社会融合。从最初12位家长自发组织的“深圳孤独症人士家长资源中心”,到如今深耕心智障碍服务领域二十余年的专业社会组织,研究会以公益专业化、倡导落地化与服务结构化为策略,从全生涯发展的视角出发,构建了一套完善的心智障碍者社会支持系统。服务内容涵盖个案管理服务、成年就业转衔服务、行业赋能、行业联动以及全生涯视角个人发展支持等多个方面,为心智障碍群体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与帮助,帮助心智障碍青年走出家门,以“软着陆”的方式融入社会,挖掘自身潜能,实现经济独立和生活自主。“对于心智障碍群体来说,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我价值,是他们的梦想,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陈玫花如是说。
同时,研究会还开展了青春期性教育、社会适应性提升、无障碍口腔等多项服务,关注心智障碍群体在不同阶段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此外,研究会通过提升从业人员专业技能、联动行业与公众倡导等方式,推动心智障碍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营造多元包容的社会环境。
小戴是一名30岁的孤独症青年,在深圳市自闭症研究会已经工作了7年。在这里,他负责办公室的清洁卫生以及档案编辑工作,每日朝九晚六,生活规律有序。他不仅熟练掌握了办公技能,学会了统计表格、记录考勤,还积极外出兼职,学习新的办公知识,如线上会议操作等。小戴告诉记者,“在工作的七年中,我最大的一个收获就是自己从工作中学到很多办公技能,而且学会了跟别人配合。”
在工作之余,小戴喜欢看电视剧、读书,也热爱摄影。就在今年春节过后,在父母的鼓励与支持下,小戴开始独自租房生活。“自己学会独立、做家务,还学会了交房租、交水电费。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小戴笑着分享道。他表示,自己一直在力所能及地学习,循序渐进地进步。
在与“心青年”交流过程中,陈玫花深刻感受到这份工作的意义与价值。“我能时刻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纯粹的温暖。在助力心智障碍青年走向独立自主的过程中,能重新审视家庭教养方式,也能意识到给孩子自主成长空间的重要性。”陈玫花说。同时,她还分享了与“心青年”相处的建议:应将他们视为平等的成年人,避免“孩童化”对待,让他们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若他们的言行让人困惑或不适,可直接表达感受,纠正行为并提供更合适的方式;给予他们更多尝试机会,适当指引,鼓励其独立完成任务;同时,保持平常心,花时间了解他们,尊重其性格和喜好。
此外,孤独症群体在社会上仍存在一些被误解的情况,其中“孤独天才”的说法较为普遍。梁女士认为,并非每个孤独症孩子都是天才,他们所展现出的能力大多是通过长期努力和培养获得的。“就像子健学习每一项技能,无论是骑自行车还是使用筷子,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是从无数次失败和坚持中一点点进步的。这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子健父亲崔先生呼吁,孤独症是一种病症,孩子在压抑、人多的环境中容易急躁,希望大家能理解孩子的反应,少些误解与紧张。
“不让任何人掉队”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未来的日子里,需要社会各界携手共进,用心倾听“星星的孩子”与“心青年”的声音,让他们都能在同一片蓝天下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责任编辑 黄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