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特殊的展览:一笔一划重塑人生——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的“宝娃”作品展成生命教育课
2025-04-01
2025年04月01日 宝安日报 版次:A08 记者 胡小娟
▲“心有梦想 遇见未来”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特殊群体作品展在区青少年宫开展,吸引了青少年围观。 (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供图)
▲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的创作者在展览现场。(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供图)
没有手指却让刻刀在瓷器上凿出精致的瓷画,拿不起筷子却能拿起笔作画,脊柱侧弯90度在轮椅上描画五彩曲线……近日,一场主题为“心有梦想 遇见未来”的特殊群体作品展让人动容,创作者是来自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的“宝娃”们。展出包括刻瓷、扎染蜡染、钻石画、版画等100余件作品,传递出困境中坚韧向上的积极力量。
“叮、叮、叮……”刻刀与瓷器发出清脆的碰撞声。在位于福利中心二楼的工作室,记者见到了刻瓷作品的主人——宝新戈。他的右臂微微颤抖,烧伤后仅剩的掌根关节紧握刻刀,一寸寸凿出瓷盘上的纹路。没有手指的他,却很灵活地驾驭着手中的刻刀,用精准的力度拿捏着每一道刻痕。
玩滑板、搭乐高、写书法、爱阅读,还常常剪辑视频记录生活,宝新戈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阳光青年。“需要克服很大的困难,才能成为如今这样乐观的模样。”护理员告诉记者。10岁时一场大火后,宝新戈全身被重度烧伤,在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安了家。术后,烧伤的痕迹在身上留下了永久的印记,他的皮肤和肌肉组织全身收紧,手臂也是一长一短。中心护理员日复一日地悉心照顾,让他重拾家人的温暖。就像一棵稚嫩的幼芽,他重塑体无完肤的身体,更重启自己的人生。
“不仅要活下去,还要活出自己的精彩来。”自2017年起,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职教班的老师教他刻瓷。没有手指,仅靠残存的一点点手指根部关节能活动,他把刻刀拿在手上,没几分钟就被磨破皮并流血,随着时间的累积逐渐长出硬茧来。而他也学会了自制一个毛线手套固定刻刀在手掌上,在千万次打磨后逐渐娴熟起来。以刀代笔,以瓷为纸,宝新戈的刻瓷作品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如今不仅他成为“宝安最美年青网民”,更收徒传艺,成为孩子们心中的“霍金式榜样”。
在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孩子们取名都是“宝”字头。受宝新戈的影响,宝龙雨也想学刻瓷,可她手指侧翻畸形,双手柔软如海绵,连盘子都难以端起。无力的她,每一笔刻瓷更加轻盈,这让她的刻瓷在人物画像上展现出优势,人像作品她能雕刻得栩栩如生,颗粒度清晰到头发丝和脸上的细纹。“我至今一个盘子也没有刻坏。”她很自豪地告诉记者。“我很高兴我的付出没有白费。”对她来说,需付出比常人百倍的努力才能拿起笔作画。
宝松亮的愿望是当一名插画师。她常常坐在轮椅上作画,每幅画都由五彩斑斓的曲线构成,而比她画的曲线更弯的是她Z字形的身体。由于脊柱90度侧弯,她只能蜷缩在轮椅上,画笔是她与世界对话的桥梁,她用五彩斑斓的曲线填满画纸,每一笔都是对自由的渴望。“发呆几个小时,然后画出脑海里的画面。”她说。那些蜿蜒的线条,是她无法直立的身体里藏不住的翱翔之梦。
“从活着到活得好,他们教会我们何为生命的尊严。”有观展市民通过“12345”政府热线发出书面表扬信,希望展览更多面向全社会开放。记者获悉,目前作品展累计吸引近六万人次参观。从政府帮扶到社会资源整合,从刻瓷工作室到与曲艺协会合作编排快板节目等,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不断为孩子搭建舞台。而随着宝安区民政局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试点项目和区社会福利中心“筑梦童程”系列活动的实施,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加入进来,构建科学的困境儿童关爱帮扶服务长效机制,旨在实现儿童信仰有支撑、养育有保障、心灵有呵护、融入有支持、守法有引导、自护有能力“六有”目标。
■记者手记
星光与泪光 交织的答案
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的孩子就像暗夜里的星辰,努力照亮自己的人生,也成为点燃他人前行的灯。一位中学生观展时眼里泛起泪光,沉思良久后发出这样的感慨:“或许残疾的是我们,因为他们教会了我们如何完整地活着。”“宝娃”用残缺的身体诠释了“完整”的意义。这场展览,不仅是一次艺术的展示,更是一场关于勇气、爱与生命价值的全民教育。在这里,每一件作品都在诉说:生命的绚烂,从不因残缺而失色。
(责任编辑 黄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