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中国)人生就是博

四个关键词看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深圳机遇和使命

2025-03-06

2025-03-05  深圳特区报  记者 徐兴东  记者 周红声 摄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大大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回顾2024年工作、阐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安排今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

  一个个数据振奋人心: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4.9万亿元,增长5%,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202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定在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一项项工作传递力量:今年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 贸易、环保、监管等政策协同以及与改革开放举措的协调配合,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报告中的字字句句都在传递一个信号:更加积极,凝聚力量,迎难而上,锐意进取。作为经济特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等多重国家战略交汇之地,记者从报告中读出了深圳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跑起来、抢时间、争一流,抢抓发展新机遇,充分利用积极因素,深圳大有可为。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正在崛起。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羽洁 摄

  扩大内需

  今年政府工作第一项任务就是扩大内需,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让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具体来看: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这项政策不仅惠及民生、改善老百姓生活,更能激发内生动力、拉动经济增长。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350亿元,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快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推动 “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顺利收官。

  可以看出,各项政策的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以消费提振畅通经济循环,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积极促消费、扩投资,深圳基础好、需求旺。去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达3.68万亿元,各项经济指标实现了新的突破,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超过1万亿元。今年,深圳明确将大力实施消费提振行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消费中心;推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自审自发”试点,争取更多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

2月15日,记者在福田区领展中心城商场看到许多市民正在外出购物游玩。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浩翰 通讯员 蒋廉芳 摄

  新质生产力

  报告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经济持续向好向优向快发展积蓄新动能新优势。去年我国产业升级有新进展,今年将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

  深圳正大力发展“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持续推动产业加快向高向新向优升级。去年,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69.2%、占全国22.3%,汽车产量跃居全国城首位;载货无人机飞行架次增长15%、规模居全国第一;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智能手机产量分别增长16%、31.8%、9.3%,分别占全国14.8%、24.1%、23.4%。深圳电子信息、汽车、新能源等在全球具备领先地位和竞争实力,今年更是提出要实施“ICT+”行动、培育优势产业“第二增长曲线”,加快建设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全力竞逐人工智能、低空与空天等产业新赛道。

  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写进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彰显了国家对相关产业的重视。实际上,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是深圳大力培育发展壮大的重点产业集群,全市拥有机器人相关企业超过5.7万家位列全国城市首位。就在全国两会开幕之际,3月3日,深圳连发四份行动计划,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和具身智能机器人,力争2026年人工智能终端产业规模破万亿元,2027年机器人关联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

乐聚夸父人形机器人。深圳特区报记者 潘康 摄

  深化改革开放

  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在有效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方面,报告具体部署了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严格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深化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等具体举措,强调要用服务的暖心增强企业的信心。

  在深化改革方面,广东始终走在前列。今年广东省新设民营经济发展局,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多样化服务。深圳全面深化改革也迈出了新步伐,综合改革试点累计48条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前海累计103项制度创新成果全国推广。3月2日,深圳发布2025年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三个工作方案,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全面做好各类企业服务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做好中小微企业和初创企业服务,应用前沿技术为营商环境赋能,进一步迭代推出营商环境改革政策。

  报告提出,要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定对外贸易、鼓励外商投资、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去年,深圳全市进出口4.5万亿元,首次突破4万亿元,时隔9年后重返内地外贸城市首位,其中,出口2.81万亿元,实现32连冠。从贸易结构上看,深圳新产品、新业态、新品牌不断涌现,跨境电商等新型贸易业态蓬勃发展,外贸“含新量”不断上升。今年深圳将全力推动外贸保持良好势头稳住位次稳住份额稳住规模,积极培育外贸新动能,完善吸引和利用外资工作机制,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去年,深圳全市进出口4.5万亿元,首次突破4万亿元,时隔9年后重返内地外贸城市首位。图片源自深圳海关

  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已连续九年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及。今年报告提出,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其中就包括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重大国家战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之一,深圳积极推进深港澳更紧密务实合作,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去年6月,深中通道正式通车,“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从愿景变成现实。前海、河套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取得新成效,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入驻,深港融合发展纵深推进。

  今年,粤港澳三地将合办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也写进了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十五运会重要承办城市之一,深圳将承办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闭幕式、竞体项目、相关群体和残特奥项目。深圳提出,要精益求精做好赛事筹备组织和城市服务保障,高标准推进比赛场馆建设运维,精心策划倒计时、火炬传递、闭幕式等活动,大力实施城市环境面貌品质提升行动和全域城市文明建设提升行动,充分展示改革开放前沿的湾区活力。

(责任编辑 黄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