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中国)人生就是博

穿越阴霾,拥抱微光 一对罕见病母女的坚持与希望

2025-03-03

2025年03月03日  晶报  版次:A04  记者 罗丹/文 受访者供图

阿玲和女儿文文。

杜启峻教授(右)给阿玲母女面诊。

文文是个爱笑的女孩。

  和阿玲面对面坐着,如果不看她的腿,很难察觉她与正常人有什么不同。眼前的阿玲,长相清秀且端庄,脸看起来比她的年龄小。女儿文文(化名)更是健康活泼,13岁的她和同龄人一样,爱运动,和朋友们在一块时总是笑声不断。然而,命运似乎和阿玲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她的腿长目测不超过60公分,整体身高也只有一米二出头,多次手术后,她的双腿仍然呈现出O形,走路摇摆,时而还要坐轮椅。年仅40岁的她,牙已经掉光了。而这一切,都是X连锁低磷性佝偻病(XLH)所带来的影响。阿玲和女儿都是XLH患者。在国际罕见病日(每年二月的最后一天)来临之际,她希望能借助她和女儿的故事让更多人关注到这类罕见病,让更多的XLH患者被看见,并获得社会的支持与帮助。

  被“罕见”选中

  X连锁低磷性佝偻病(XLH)的患病率约为二十万分之一,位列国家《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第51号。它是一种显性遗传病,由PHEX基因失活突变导致低磷血症,影响患者骨骼、肌肉、牙齿、听力等多个系统,致残致畸率高。

  直到30岁,阿玲才知道自己是X连锁低磷性佝偻病(XLH)患者,她与两岁的女儿文文在同一天被确诊。

  本来,作为一个出生在粤西农村的7月龄早产儿,家人甚至没有奢望她能活下来,但娇娇小小的阿玲还是坚强地活下来了。小时候的她,常常整夜整夜地哭。家人以为她撞了邪祟,动用过各种古老的办法为她驱邪。和女儿一起确诊后,阿玲才知道,一两岁的她,可能就已经骨痛难忍了。再长大一点,父母才看出她的不对劲——阿玲三岁才会走路,总走不稳,常常摔跤,双腿越长越弯。父母带着阿玲去乡里、县里的医院都看了,医生怀疑是软骨发育不全,让父母多给阿玲补钙。

  补钙并没有减轻阿玲的病痛,童年之于阿玲的记忆,绝大部分是痛和孤独。因为走路腿就痛,阿玲常常一个人被放在家里。疼痛让阿玲常常哭:“经常会疼哭,经常在我父母面前哭。但没有办法,我们家兄弟姐妹多,父母要养活那么多孩子,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精力放在我身上。”

  长到9岁,小两岁的妹妹上一年级了,阿玲也跟着去上学。妹妹当起了阿玲的拐杖。上下学路,阿玲走一点,妹妹背一点。就这样,阿玲上完了小学,又上完了初中、高中。这期间,大大小小的医院看了又看,始终没有医生真正诊断出阿玲到底得了什么病。爸爸对阿玲说:“该带你去看的医生也看了,实在没办法了。”

  父母担心阿玲成年后的出路,早早地就给阿玲在家附近弄了一块地。最初母亲想在那块地上盖一间小房子,给阿玲开个小卖部,后来又想盖个幼儿园,让阿玲当幼儿园园长。阿玲没有按着父母的预期成年。她选了父亲眼中最好的那条路——读书。阿玲争气,成了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但“怎样上完大学”这个问题一度差点让她辍学。初中、高中,阿玲有妹妹和堂哥的帮衬,再加上同学、老师的帮助,学习上、生活上的难关都克服了。但到了大学,人生地不熟,妹妹和妈妈不可能再跟过去陪读。腿几乎折成S形,身高不到一米二的阿玲,该如何自理生活和学习?母亲劝她干脆回家把幼儿园开起来。阿玲向家人展现了她纠结后的果决:“不,我要上大学。”

  上大学要克服的最大问题是背着书走路去上课。“大学里上不同的课,有时候要转不同的楼,楼里还没有电梯。那时候有骨折,用拐走很痛,很累。”常有好心的同学想背阿玲一程,倔强的阿玲都拒绝了:“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一定要走完。”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阿玲拄着双拐,坚持把学上完了。毕业后,阿玲入职了现在的单位,成为了一名设计师,拥有了养家糊口的能力。

  孩子带来微光

  进公司后,阿玲谈恋爱了。男友是公司的同事。两人悄悄商量,以后结婚不要孩子或去做个试管婴儿,但孩子却意外地来了。2011年,阿玲惊觉自己怀孕了,小生命的到来让阿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纠结。生还是不生?阿玲惶恐又害怕。

  “医生,我这个孩子会不会像我一样?”医生答:“你这个孩子可能生不下来。你现在缺磷,孩子根本发育不了。”从小到大,阿玲知道自己有疾病,但除了补钙,没有接受过其他治疗。医生说妈妈缺磷,孩子发育不了,那就先把磷补上。可医院里并没有补磷的药物。几经周折,阿玲从医生那得到一个中性磷的配方,开始自行服用:“说是药,其实就是化工制品,类似于磷肥之类的东西。喝这个东西,对肝肾的损伤挺大的。”

  “孩子遗传我的概率有多大?”阿玲还是担心,又去问。医生答:“五五开!”问完医生,阿玲又去问朋友,最终,朋友的话让阿玲坚定了“生”的决心:“她跟我说,我当初情况那么严重,父母都没有把我丢掉,我为什么要舍弃自己的孩子。”

  2012年年初,孩子出生。差三周足月的小婴儿文文,体重达到了四斤八两,长得粉粉糯糯。文文的各项检查指标都非常正常,阿玲和先生庆幸自己博中了那“幸运的50%”。

  被命运再度选中的她们

  文文出生后,由于生育的损伤及长期没有得到正确的治疗,阿玲腿部的疼痛更加剧烈,牙齿也开始脱落,但女儿天真温暖的笑容给了阿玲莫大的安慰。“生下她之后,我去做了两次手术,在医院住了很长的时间,她每天都跟我视频,在里头‘妈妈,妈妈地喊’。当时觉得,我的女儿是健康的,真好!”

  突然有一天,阿玲发现快两岁文文的腿出现了她熟悉的弯曲。“一开始不想相信,后来她走路越来越摆,像小鸭子一样,并且经常摔跤,我心里就已经知道,她肯定是遗传我的病了。”阿玲忍着痛楚,想将文文带到医院去看个究竟,但家里老人却不能接受:明明检查结果都是正常的。老人们找了各种矫正的办法训练孩子,但没用,文文的症状越来越明显。拖了小半年,阿玲才将两岁多的文文带到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找到了骨科专家杜启峻教授。

  经过拍片、精准的基因检测后,母女二人同时被确诊为X连锁低磷性佝偻病。懊悔、不甘、痛苦一起压向阿玲。“痛苦到觉得自己扛不过去了。”病是终于确诊了,但没有药。杜教授给阿玲找到了含磷的肠道用药作为代替药,让阿玲回家自己按比例配药给孩子吃。“这个药起码都是可以食用的补磷制剂,副作用比化工药要小。”

  文文确诊后,阿玲心里仅存的一点幻想也被击碎了。“有一段时间实在太痛苦了,每天都要问自己‘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是不是不应该把她带到这个世界上来,让她受这些苦?”阿玲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挣扎。成长过程中剧烈的疼痛,漫长的孤独,被人追着喊怪物的痛苦,不时抽打着阿玲:“我这样痛苦的人生,难道我的女儿又要重新经历一遍吗?”

  文文却乐观开朗地长大了。“她在家里完全待不住,成天都在外面疯玩,还是个社交达人。”阿玲说,文文从小就活泼好动,完全没把自己当一个生病的小孩。只是其他同学在学校跑跑跳跳,消耗完精力就可以睡觉,但文文不能。文文每隔三个小时就要喝一次补磷的药,白天和夜晚被预先定好的闹钟切成了八段。白天跑完、跳完,晚上等待文文的是钻心的腿痛。“很多时候,她都是哭累了就睡。”一觉醒来后,文文又变回了活泼爱动的小孩。

  再大一点,小女孩要面子。同学问:“你妈妈怎么是那样的?”文文回家就会冲妈妈发火:“他们问我,为什么你那么矮,为什么你的腿是那样的,你能不能不要再送我上学了?”阿玲跟文文解释:“我们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上了三四年级,文文的腿越来越弯,晚上疼得哭的时间也越来越多。老师得知情况,不建议文文再继续上体育课了。别人上体育课,文文只能在旁边看着。回到家,文文冲阿玲哭:“为什么我不能跑?为什么你要生我?” 阿玲感激女儿跟她说出真实想法的同时,也极度的内疚、痛苦和无助。那些年,阿玲和先生四处打听,希望能让文文用上药。“这孩子没有药,怎么办呀?”每次带文文去杜教授处看诊,阿玲都一脸焦虑。

  走到柳暗花明

  2022年,阿玲从病友处得知针对X连锁低磷性佝偻病的特效药布罗索尤单抗上市了。阿玲四处打听,并在各方的帮助下,联系到医院,为文文争取到入组试验的机会。

  当年,10岁的文文第一次在上海注射了布罗索尤单抗。此后每两周,文文都要飞去上海注射一次药物。“变化是非常明显的。”阿玲说,用药的这三年,文文的身高上来了,腿疼的情况也得到了非常明显的改善。“用药以后,她又重新上体育课了。放学后,常常跟同学去打羽毛球。”

  杜启峻教授告诉记者:“像XLH这种病,非常罕见,许多患者在确诊前往往都经历了长时间的误诊和延误治疗。”杜教授解释,许多骨科医生终其一生也未必能碰到一个XLH的患者,所以在诊断时,根本不会往这个方向想。他指出,XLH的诊断需要结合家族史、体格检查、血液检测和X光片等多种手段。近年来,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使得XLH的诊断更加精准,为患者提供了更早的治疗机会。

  杜教授强调,早期使用布罗索尤单抗,靶向结合由基因突变引起的过量FGF23,有效提高血磷水平,缓解疼痛和乏力,避免骨骼畸形的加重,帮助患者达到或接近正常人的身高和骨骼发育水平,提升运动能力。文文在十岁时开始使用特效药,虽然骨骼发育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通过持续治疗,她的骨骼发育和身高都有了显著改善,未来的预期也比较好。

  “其实我也没有特别多的奢求,我就希望她至少可以用药到她骨骼发育定型,能自己照顾自己。可以正常地去上班,下班了可以自己买菜做饭,可以结婚生一个正常的小孩,不要重复我的人生。”阿玲说,她对文文最大的期望就是文文能拥有一个普通人的人生。

  文文自己则有更远大的理想:“我希望以后能从事生物医药方面的研究,能让更多有需要的人用上药。”

  新药带来的爱与希望

  今年1月13日,文文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注射了布罗索尤单抗。通过深圳医保、深圳惠民保及慈善赠药,文文的医疗费用基本控制在家庭可负担范围之内。但阿玲也担心后续政策的可持续性:“希望社会和相关部门能给予我们罕见病患者更多关注和帮助。”

  记者了解到,自2025年1月1日起,深圳惠民保再次提高罕见病专项保障待遇水平,具体包括:连续参加本市重疾险及“深圳惠民保”3年或以上的参保人,年度支付限额从50万元提高至55万元;连续参加2年的,年度支付限额从50万元提高至53万元;参加1年或不足1年的,年支付限额仍为50万元。

  “非常感激政府出台的帮扶政策,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尽管前路还是有很多担忧,但是,前景毕竟是光明了很多。希望国家能继续看到我们的困难,持续有政策来保障罕见病孩子们能健康成长。”采访完,阿玲给记者分享了文文弹钢琴的视频,文文画的画,一家人给文文过生日的照片。视频和照片里,文文笑得很灿烂,阿玲依偎在先生身边,眼里有看得到的温柔与爱。

  病很罕见,而爱与希望是永远的良药。

(责任编辑 黄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