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G电子·(中国)人生就是博

    两会声音|为残障人士家庭提供支持服务,建立街道残障人士家庭发展中心

    2025-02-28

    2025-02-27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  记者 赵鸿飞

      残障的状态不仅影响个人,也给家庭发展带来沉重的经济与照顾负担。今年的深圳两会上,深圳市人大代表王岚、李咏霞等提出建议,希望在深圳建立街道残障人士家庭发展中心,满足残障人士家庭在临时托管、照顾替代、照顾技能提升和照顾者身心健康等方面的需求。

      单亲妈妈独自带孤独症孩子9年

      阿萍是一名单亲妈妈,孩子已经9岁了,只会在有需求时喊妈妈,没有其他语言,现在还穿着尿不湿。孩子的未来怎么办?阿萍没有办法工作,也没有个人时间,她和孩子的生活非常困难。通过社区转介,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残障人士家庭发展中心了解到阿萍的情况,社工邀约一位有孤独症谱系孩子的家长一同上门探访她,深入了解阿萍的困难与需要。

      社工向阿萍介绍,残障人士家庭发展中心可以提供临时照顾服务,当她本人有急需或想给自己几个小时喘口气,都可以使用临时托管服务,有专人替她照顾孩子。社工为阿萍家建立了家庭服务档案,与阿萍保持随时沟通定期回访的关系。社工主动邀请阿萍来到中心参与家长互助小组,让她有机会与其他家长认识,一起做做手工忘却日常的照顾压力。在活动期间,社工会招募社区志愿者来照顾孩子,让阿萍可以全程投入的参与属于自己的活动。

      “孩子来到中心后,更活泼了,我也有了朋友圈,大家互相交流、鼓励,在这里没人用世俗的眼光看着我。”阿萍对此非常感激。

      深圳市人大代表王岚表示,从残障人士家庭的角度来说,服务的支持,需要“在地性”和“专业性”,要求比较高。如果以街道为单位,构建服务和支持的机构,能够对他们有比较大的帮助。

      深圳市人大代表李咏霞认为,残障人士家庭服务是完善分层分类残障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满足残障人士更高层次公共服务需求的方向,有利于进一步保障残障人士及其家庭的权利、提升其生活品质。

      深圳残障人士家庭支持服务实践,社会组织与街道共建



      2022年,深圳市龙华区观湖街道与民治街道先后由深圳市守望心智障碍者家庭关爱协会、龙华区残疾人服务协会和街道共建的方式,建立街道残障人士家庭发展中心试点,通过分级服务、资源整合,有效缓解了残障人士家庭压力。该试点自2023年8月启动的一年时间里,累计为辖区25户残障人士家庭提供“上学放学接送”“出行陪护”“上门陪伴”“校车接送”等喘息服务4600多小时,有效缓解了家庭压力。

      深圳大学残障研究中心对该试点随访研究发现,通过在街道建立残障人士家庭发展中心,提供固定的场地、稳定的专业人员和常态化的活动及服务,并以此为阵地,横向链接辖区内外的多样化资源、纵向赋能一线工作者为残障人士家庭输送以需求为中心的支持服务,是在基层构建残障人士家庭支持系统的可行路径,有效填补了现有公共服务中以残障人士家庭为对象的服务空白。

      建议在各街道复制推广,建立残障人士家庭发展中心

      深圳市人大代表王岚、李咏霞等提出如下建议:残障人士家庭支持服务具有在地性、专业性的特征,应当符合家庭为本、社区为基础、整合资源、方便使用的原则。基于两年多在深圳市龙华区两个街道的试点经验,建议扩大试点范围,逐步在各街道复制推广建立残障人士家庭发展中心,以此为阵地构建街道残障人士家庭支持体系,构建更高层次的残疾人公共服务,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残疾人公共服务改革提供先行示范经验。

      一是民政、pg电子、妇联等相关单位基于试点经验,构建更为完善的基层残障人士家庭支持系统,共同探讨并出台相关的政策和实施方案。

      二是各区根据辖区残障人士人口结构和分布情况,确定残障人士家庭支持的服务半径,选定1-2个街道做试点,建立更多街道残障人士家庭服务中心,以点为面,构建残障人士服务体系,并给予资金和人力支持。至少一名专业社工担任全职工作人员,负责中心日常运营、联络和开展服务。

    (责任编辑 黄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