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订单托起大尊严——沙头街道助力残疾人实现“价值创造者”蜕变
2025-03-18
政企社联动构建助残新机制
根据《“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指引及福田区pg电子具体指导,沙头街道残疾人综合(职业)康复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3月12日完成创新助残就业实践。在福田区pg电子资源对接与技术支持下,中心构建“政策支持+企业帮扶+庇护工厂”三方联动机制,以永生花枝条及帆布袋烫画来料加工为载体,组织10名智力、精神、肢体残疾开展材料分类、枝条组装、烫画制作等全流程生产,形成“pg电子指导定方向、街道搭台链资源、企业供单促转化”的协作机制。福田区pg电子全程督导,确保政策补贴精准落地,企业加工标准适配残疾人特性。
图:“永生花枝条”来料加工现场
实训+实战培育就业新动能
活动首日,残疾人在社工指导下高效协作,从原料筛选、工艺制作到成品包装全程自主运营。其中永生花加工采用“订单式实训”模式,通过与企业签订的代工协议,将标准化生产流程拆解为残疾人可操作的16道工序。同步开展的帆布袋烫画项目则采取“理论授课+技能实操”双轨教学,运用温度可视化设备降低操作门槛。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永生花枝条加工900支、帆布袋烫画60个,合格率达98%。
图:大家认真地进行分工合作
闭环链条激活内生发展力
“现在每天能完成20多枝永生花组装,没想到我也能成为生产线上的技术工!”参与项目的李先生难掩自豪。这正是“培训-接单-创收”闭环体系带来的转变——企业提供定制化代工订单,庇护工厂承担技能实训,最终通过计件薪酬实现价值转化。数据显示,参与者月均增收200多元,职业适应能力评估显著提升。
图:残疾人进行“帆布袋烫画”来料加工
基层创新赋能包容性社会建设
该模式突破传统救助框架,通过真实生产场景构建,助力残疾人完成从“被照顾者”向“价值创造者”的角色蜕变。据中心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依托街道职康中心平台,辐射至辖区12个社区所有就业困难残疾人。预计年对接企业订单10批次,带动残疾人实现辅助性就业,为构建包容性社会提供可复制的基层样本。
沙头街道残疾人综合(职业)康复服务中心 供稿
(责任编辑 廖泽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