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中国)人生就是博

言语能力缺陷者的心理康复

2004-09-30

  30.语言和言语有什么区别? 

  语言和言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语言是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言语是人们利用某种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与其他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语言是代码,言语是信息。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而言语是人的心理现象。因此,语言的存在依存于社会,言语的存在依存于个体。二者的关系,简单地说好似工具与使用工具的关系。语言是工具,言语是使用语言的活动过程。这两个概念,在许多语言中,分别由两个不同的词来表示。在英语中,“语言”为“Language”,言语”则为“Speech”。在使用汉语的人看来,二者的区别并不那么经渭分明。此外,因为在日常生活中语言与言语密不可分,所以人们有时候并未把二者严格地加以区分。在某些情况下,常用语言这个术语兼指语言和言语两个概念的含义。了解了术语使用中的这些情形,有助于我们理解言语能力缺陷这一学科领域中的一些相关概念,在言语能力缺陷者的康复工作中很有意义。 

  31.什么是言语能力缺陷? 

  所谓言语能力,指的是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对于言语能力正常的人来说,它应当包括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听、说能力是读、写能力的基础。言语能力缺陷,广义上应包括言语能力的所有缺陷,但一般多指在口头言语表达方面的缺陷。

  美国1986年版的《教育特殊儿童》一书,对语言损伤和言语失调作了区分。该书引用美国语言病理学家范莱柏对言语失调所下的定义是:“当一个人的言语偏离正常人的水平,以致引起别人的格外注意,妨碍交往,或使说话者感到困扰时,即为言语异常。”这个定义中的“言语”就是指口头言语。据此可知,言语异常的主要特征是:惹人注意、令人无法听懂、令人感觉不快。

  关于语言损伤,该书引用了“美国言语、语言、听力学会”的一个专门小组所提出的定义:“语言损伤是指这样一种状态:个人所表现的语言要求的系统知识与所期待的标准不相称。典型的情形是,当一个儿童的语言技能较其年龄所期望达到的起码水平为低时,就是语言损伤。”

    日本学者笹沼澄子(197)着眼于语言功能,给语言障碍下了如下定义:“把在使用语言这一表象符号来传递信息的过程中,由于某一水平的障碍而导致语言符号化、输出、传递、接受、译解等的机能出现破绽之状态,称为语言障碍。”

    总之,言语障碍是病理性的,即在器质上受损或在功能上偏离常态。

  33.什么是构音障碍?

    构音是通过发音器官的活动形成声音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发音。由于发音器官各部分的活动,使口腔发生变化而产生各种说话的声音。如果发音器官各部分活动配合得不协调,或发音动作不准确,甚或一些发育部位活动不自如,导致发出错误的语言声音,便是构音障碍。构音障碍的原因很多,有属于器质性的,也有属于功能性的。器质性的构音障碍是指发音器官在构造上有缺陷,如舌。咽、喉、唇、齿、硬跨、软腰以及呼吸器官等的缺陷。这些器官的某一部分发生缺陷,就会影响到功能的正常发挥,以致造成说话困难。但是,也有的人虽发音器官有缺陷,如牙齿咬错不正、掉牙、畸形舌、高而窄的硬膀,或其他构造上的畸形等,却仍能有良好的构音功能。

    功能性的构音障碍即指没有明显的构造缺陷而存在构音障碍。例如,环境刺激贫乏、教养不当、管教过轻或放纵、发育过程迟缓而造成的成熟度低、情绪上的纷扰以及双语儿童等,都有可能引起功能性障碍。

    构音障碍者最常见的说话异常可分为音的替换、省略、歪曲、添加。所谓替换就是说话时用某一个音来代替另一个音。所谓省略,就是在说话中遗漏了某个音,常见的是遗漏辅音。这就好比我们在刷牙时,有人问你话,你回话时很容易漏掉辅音。“歪曲”也叫做‘咬音”,它与“替换”不同,替换是用一个音去代替另一个音。而歪曲则是说话者主观上想发正确的音,结果反而发生歪曲的现象。年幼的孩子更多地出现替换或省略,而稍年长的孩子则更多地出现歪曲。最后一种构音障碍是“添加”。就是在说话中添过去本来没有的音。这种添加音存在于口齿不清的说话或怪腔怪调中。

  34.什么是声音障碍?

    声音障碍表现在音调清量、音质三个方面。

    (1)音调方面: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要求不同,男性的声音应是低沉或中和的,女性能被世人接受的声音高度范围颇广。因此,若一男孩过了青春期后,发育还停留在童声阶段,音调一直很高,则不易为社会所接受,严重者会影响其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如社交、登台演讲)。若女性的声音过于低沉,则随文化背景不同,为社会所接受的程度也不同。有认为女性的声音低沉具有勉力,在我国则会被称为“假小子”。

    (2)音量方面:音量指声音在强度上的大小。我们平时所谓“小点声或大点声”,“轻点声或重点声”,就是指音量的强弱而言。音量随说话的场合而有所变化,但这种变化总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如果太大或太小,都可看做声音障碍的表现。有的人说话声音太大,可能因为听不清楚自己说话的声音,因此须检查其是否有听力上的困难。有些孩子用大声说话,为的是寻求他人的注意,或因咽喉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不能很好地控制。也有些孩子说话声音太小,那可能是因为过于腼腆或缺乏安全感。

    (3)音质方面:音质问题是一种常见的声音障碍,可以分为两类:

    ①发音困难,发音时出现呼吸声、沙哑声或粗糙声。造成这种困难,可能是由于声带异常(如声带麻痹),使声带无法在气流中产生正常的振动所致。有时候也可能是由于滥用声带和紧张(如激烈球赛时的吼叫),使咽喉声带发炎所致。在这种情况下,声音易变成沙哑甚至失声(根本发不出声来)。如果只是暂时性的问题,则在休息数日后,即可自然痊愈。较严重的问题是出自对声带的长期滥用,这就可能导致声带结节。在某些常用嗓子的职业人员(歌唱演员、教师)中尤为普遍,故称“职业病”。

    ②共鸣腔的气流不畅或方向异常。音质问题还因共鸣作用不协调而造成共鸣障碍。表现为说话时鼻音过多或鼻音缺少。鼻音过多,是指应该由口腔发出的音却由鼻腔发出,即所谓气流方向异常。鼻音缺少是无鼻音或鼻腔共鸣音不足,使气流不能充分通过鼻腔,不仅影响鼻腔的共鸣,也影响口腔的正常发音。 

  35.言语能力缺陷者有哪些心理特点?

  言语能力障碍的儿童,在与人交往的多数场合中,不可避免地要意识到“我是有言语障碍的儿童”。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周围人使他的这一意识更为加强的话,多数儿童将会预感到思想交流中的困难和失败,因而采取回避和防卫的行为。日本田口恒夫(1966)引用美国范莱柏的观点,对言语障碍的儿童在受到社会方面的影响后最易形成的心理反应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1)受罚感:听者作出的反应,是儿童根本没有预料到的,将使孩子产生一种受罚感。孩子无意中叙述了某件事情,然而听者不仅不去注意孩子当时说话的内容和孩子的心情,反而把孩子“异常的说话”放在心上,嘲笑他说话的怪异,并企图进行纠正。有时仅因为孩子的话说了一半,据此为由,就认为(2)欲望未满足感:思想交流不能顺利进行,遭到了意想不到的误解。自己的心情不能被别人理解,感觉的表达受到了限制,感到难以借助于语言与人保持关系,想说的话说不出来,有时即使想张口,临时又改变主意不说了。虽然为了表达重要事情而开了口,但不仅不得要领,达不到目的,而且还遭到误解与嘲笑。这些都使得孩子感到欲望未能满足,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将逐渐根深蒂固。

    (3)不安、恐怖、羞愧、敌意:随着遭受拒绝、否定、误解、嘲笑、怜悯、欲望未满足等不愉快的体验的增多,儿童将对于同样的场合,对于与人的接触及自己的能力更感不安,甚至恐惧、失去信心,产生内疚与自责的心理,或者对有关的人或物产生敌意,其结果是导致本人的性格孤僻,适应能力低下,人际关系及社会生活态度均不正常。这样下去,会使儿童产生自卑心理和缺乏主动精神,及至青年期,还可能造成某些适应方面的问题。

  36.怎样做好构音障碍的矫治?

    (1)教导孩子辨别错误的构音:将孩子发音错误的拼音符号指给他看,让他明白错在哪里,然后让他听正确的发音。可由教师、家长或治疗人员示范,若在普通学校里,也可让发音标准的同学作示范。通过正、误发音的反复比较、对照,使孩子能够自己分辨。这是进一步进行矫治工作的前提。

    (2)减少或消除引起构音障碍的心理与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很多,有些难以被我们所察觉,有些则难以完全消除。因此,要求尽可能对那些已知的因素加以控制,使之减少或消除,在家庭和学校中,良好在构音环境、对孩子良好的构音期待,都是值得提倡的。

    (3)教孩子学习发出正确的音:在确定孩子能分辨出正确与错误的构音之后,即可开始诱导其发出正确的音。由单音到音节,再由音节到生字、单词,教其发出标准的音。教其发音的方法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及个人兴趣。许多孩子构音错误的习惯已相当巩固,极难改变,这就要提醒他们留意自己构音上的差异,并采用正面鼓励的方法诱导其正确发音。

    (4)教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正确的音说话:就是通过具体运用强化正确的发音。虽然孩子可能已经学会听出正确与错误的构音,且能发出标准错误的音,若不加以运用,其构音障碍仍不能克服。这种构音错误已经积有时日。新的说话习惯也需长时间反复操作方可形成。因此,让孩子用新近学得的正确发音说出一些常用语、字是非常必要的。要通过有效的手段(如游戏)以激发小孩的发音言语动机,至于在教法上,有的主张由“分析法”开始,即先教发单音,再教拼读;也有的主张采用“自然会说法”、“综合法”,尔后再采取“分析法”。从实践看,两种方法都有可取之处,配合运用的效果最好,对矫治发音有益处,也自然对其心理康复有益处。 

   37、怎么做好障碍和言语缺陷的矫治?

    声音障碍的矫治重点,主要是帮助孩子认识到大声喊叫或用喉音说话可能招致声带损伤的问题。目的在于帮助孩子学会正确的使用发音器官,使之发出良好的声音。如果发现滥用声带的情况,则必须设法使之减少重复发生的机会。此外,学校的教帅和治疗人员应会同家长一起,就一些使音质变好或变坏的条件作充分的讨论,拟订一个切实可行的矫治计划。对于有声音障碍的孩子,在进行矫治之前,必须先接受耳鼻喉科医生的鉴别,诊断出是因何种器官的异常而导致声音障碍的,然后要充分让孩子了解他的声音需要改变,并利用录音设备使他们认识到他的问题在哪里。

    有一种“反向练习法”采用较为普遍。就是有意先让孩子发错误的音,了解错误的音应该消除,然后再鼓励他发出正确的音。发对了便予以肯定,给予奖励。

    言语缺陷的矫治,可根据言语缺陷的不同方面,进行一定的练习,使之改变。练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让孩子把符号与现实联系起来。二是进行语言规则方面的练习。三是进行听觉、记忆方面的练习。

    在为运用语言有困难的孩子制订的措施中,可以包括组织各种活动,这些活动能够增强孩子的语言运用能力,即交往能力。经常组织角色游戏可以使孩子领会言语中的暗含意义。另有一种叫做“描述性交往”的活动,也可以发展孩子运用适当的词和句子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其中有一种做法是:孩子必须对一个物体或图画进行具体的描述,使听者能够根据描述识别这一物体或图画。这样的活动,还可以加强孩子们扮演角色的能力,发展他们的非言语性社会知觉,扩大他们对于那些经常遇到的言语的和非言语的交往方式的认识。这些方法也能诱导孩子发展健全人格。

  38.矫治口吃应注意什么?

    (1)在口吃者面前不提口吃问题,以降低其对这一问题的敏感度。

  (2)减少可能造成口吃的情境及冲突机会。

    (3)当口吃者说话情况良好时,则鼓励其多发言;反之,当口吃现象增多时,则设法减少其口头交往的机会。

    (4)周围人应积极热情地支持和鼓励患者矫正口吃,不得嘲笑和讽刺,更不要模仿其口吃,以解除他们的心理压力。

    (5)对于口吃已经定型的人,应持一种接纳的态度,只把它看成一个人的说话特色,这样可使口吃患者尽管口吃依旧,但不致产生过分的心理负担。

    (6)口吃患者本人,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坚持练话,巩固疗效。

   39.怎样调整心理以矫治口吃?

    (1)首先要进行呼吸法练习:口吃患者有时是吐尽气再说话,结果音量微弱而又吃力;有时则是运足气再讲话,结果声音强直而又神态难看。由于隔肌的升降和发音动作失调,导致呼吸紊乱,吃音严重。为此必须作腹部呼吸法的练习,调整心理至关重要。练习时,取坐姿或卧姿,做到平心静气,排除杂念,肌肉舒缓,保持自然。呼气和吸气都要长、慢、静。吸气时使腹部缓缓向外突起,呼气时闭嘴,使腹部徐徐收回。使呼吸悠缓细匀,舒适自然,有助于改变口吃患者说话时常出现的呼吸中断的旧习惯。

    (2)其次要进行发音练习:由于口吃的显著表现是在发第一个音时,因此要针对发第一个音的障碍特征进行言语的再学习和重新训练。患者发第一个音时有如下明显的特征:心慌意乱,肌肉紧张,想一口气把所有的话都讲出来,第一个音短或不独立,与第二个音紧连或几乎同时发出,响而且猛,如爆破一样,猛然一声冲出第一音。针对上述特征,要调整心理,发第一音时做到:平静,不慌不乱,肌肉松弛;缓慢,速度要控制在自己说话能力的范围之内,第一个音要慢慢地诱导出来,少许拖长一些;独立,说完第一个音再发第二个音;轻而柔,第一个音要从轻到重缓缓地发出来,到应有高度后立即向第二个音轻盈地滑动。口吃的人唱歌时并不口吃,因此,初练时,为了做到音节清楚、节奏明显,可采用手指敲板的伴随练习法,此法还可以调整心理,促进矫治成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