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中的不平凡①|放弃40万年薪读博到坐上CEO “独腿博士”有个智能假肢梦
2022-05-16
【编者按】40余年来,一批批年轻人怀揣着创业梦想,满怀激情踏上深圳这片热土拼搏。在无数“前浪”“后浪”创业者中,不乏有残疾人的影子。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联合pg电子,推出《平凡中的不平凡》栏目,用小切口和小角度,去发现并挖掘残疾创业者不为人知的故事,展现他们敢闯敢试、不怕失败、逆风飞翔的精神,让更多人了解并看到一群不平凡的平凡人。
9岁那年,一度是运动狂热者的他因得了骨髓瘤永远失去了一条腿,他以为自己很难再自由奔跑。
多年后,他努力学习,拄着双拐杖四处求学,从农村考入大学,再逆袭到东京大学读博士,毕业后来到深圳创业,给自己和有相同命运的人造条“腿”。他说他想“让每一个截肢者都能轻松自如地行走”,他就是深圳健行仿生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独腿博士”孙小军。
孙小军和高中班主任合照。
孙小军的博士毕业照。
9岁截肢 拄着拐杖从农村考入1000公里外的大学
失去一条腿,在贫困的农村里,要靠什么与贫困命运抗争?
“独腿博士”孙小军给出的答案是:知识。
见到孙小军的那天,孙小军穿着深蓝色上衣,带着黑框眼镜,他敏捷地推着椅子招呼记者坐下,“双腿”自如。很难想象,这么敏捷的孙小军曾意外失去过一条腿。
9岁那年,孙小军因打篮球扭伤脚踝,而后检查出骨髓瘤。医生说,“骨髓瘤患者建议截肢,不截肢的话可能会危及生命。”考虑到严重性,孙小军只能截肢。因为家庭收入不高,支付不起昂贵的假肢费用,孙小军选择了双拐杖生活。
孙小军家在贵州农村,在农村得做农活才能养活自己,失去一条腿的孙小军长大后肯定是做不了农活了。父母担心孙小军长大后没有出路,便鼓励他好好读书,通过读书谋求新出路,改变自己的命运。
此后,不爱学习的孙小军开始发奋图强,拼命学习,终于在2006年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报到那天,失去右腿的孙小军独自一人背着简单的双肩包,带着700元,拄着双拐杖坐了20多小时火车,跨越1000多公里去学校,当时还引发了当地各大媒体的关注报道。
大学期间,孙小军利用助学贷款和奖学金顺利完成学业。到了大四,他获得了去日本东北大学交流学习的机会,并且每个月有8万日元的奖学金,这基本上足够他在日本生活、学习花销。
到日本读书的第二年,孙小军安装上假肢,结束了15年双拐杖的生活。“穿上假肢,第一次能像其他人一样独立行走,我感觉我身心得到了解放,获到了更多的自由。”
辞40万年薪工作 “我想去读博给自己造条腿”
2012年硕士毕业后,孙小军入职索尼公司做工程师。虽然穿上假肢比拄着拐杖方便很多,但是假肢还是给经常出差的孙小军带来了麻烦。比如下楼梯时,正常人的膝盖可以弯曲,但他却不能,他只能一只腿先下台阶,然后再把假肢从上一级台阶移到下一级台阶,机械地重复这个过程,对身体负担比较大。
“穿传统假肢会遇到很多问题,一年摔几次是常有的事,我是一名工程师,就想着去读博给自己造条更智能更便宜的假肢,同时帮助更多人更好地行走。”孙小军表示,当时的假肢费用价格在30万元左右不等,堪比一辆中高端轿车,普通人难以负担。
“我一直有个研发智能假肢的梦,很多人一生都很难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我找到了,就应该全力以赴地做好。”孙小军坚定地说道。2015年10月,孙小军辞去40万元年薪的工作,毅然去了日本攻读博士,继续深造“智能机械信息学”,开始冲刺研发智能假肢的梦想。
即使有一腔热血,但回学校后进展却并非如孙小军所愿。孙小军表示到学校后,才发现自己所在的专业主要是研究“人形机器人”,教授和实验室其他人都没做过智能假肢的研发,他是第一个做智能假肢研究的。
“刚开始半年,其实挺郁闷的,只能靠自己瞎摸索。”孙小军表示他只能每天阅读大量论文,学习其他国家高校相关研究经验。“摸索积累半年后突然来了灵感。”孙小军跟教授沟通一番,便开始画图设计、打样,经过反复地修改,5个月后,孙小军终于做出了自己的第一代智能假肢样机。
“这么快就把想法落地,研制出智能假肢样机。”孙小军的老师很惊讶。
2016年,孙小军在某社交平台发布他们的实验室日常,“和教授探讨了5个小时,不知不觉到深夜2点。”其实,这也是孙小军读博期间的学习日常。
研究出第一代智能假肢样机后,孙小军又根据现存的问题继续改进,每升级一代,就要至少花半年的时间。就这样,读博期间,孙小军将自己的智能假肢样机改进到了第4代,他也凭着研发的假肢获得了美国SXSW大奖,在业界小有名气。
来深创业 想让每一个需要者都能轻松自如地行走
2018年博士毕业后,考虑到自己只做了一个样机,沒什么意义,孙小军决定将半成品升级,做出一个真正有用的产品。于是,他决定创业。
创业初期,孙小军没有经费也没有团队,他只能独自拿着样机和资料到处跑,去拉投资,但是却四处碰壁。“当时很受挫,但是一想到自己一直以来的努力和初心,咬咬牙也就坚持下来了。”万事开头难,在经历过十多次的拒绝和质疑后,孙小军终于拿到了一笔600多万元的启动资金,而后在深圳及日本同步创办了公司。
谈到为什么会选择来深圳创业,孙小军表示缘分来自2017年深圳举办的第一届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国际大赛。当时1210名参赛者报名参赛,经过层层比赛,最终全球15项目在深圳角逐总决赛,孙小军的“提高下肢残疾人移动能力的智能假肢”项目荣获三等奖。
当时来深圳时也是这个季节,孙小军望向窗外说道,“阳光和煦,绿树掩映,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结缘后,孙小军发现深圳创新创业环境很好,不仅高新技术产业亮眼,周边制造业配套也齐全,留学生创业还能申请创业补贴和资助,因此决定来深圳创业。
“我想让每一个截肢者都能轻松自如地行走,帮助更多残疾人站起来,更好地去融入社会,去生活。”秉承着这样的初心,孙小军带领团队从无到有:2019年,孙小军在香港创业大赛上获得总冠军;2020年,孙小军和他的团队问鼎2020年度红点之星奖;2021年10月15日,孙小军公司首发了第十代BionicM(健行仿生)智能电动假肢机器人。
“如果说传统的被动式假肢是马车,那么智能动力假肢可以理解为能自动驾驶的新能源车。”据孙小军介绍,第十代BionicM(健行仿生)智能电动假肢机器人,假肢内置了角度传感器、六轴力传感器、膝关节轴位、微处理器以及蓝牙,运用了内置相比第九代智能假肢机器人更加安全稳定。电动假肢采用了运动能回收技术、肌肉仿生技术、仿生核心算法、技能学习技术等,使得使用者跑步、上台阶等伸缩运动更加便捷,并且智能假肢机器人可以学习使用者的行走习惯,从而达到“人机合一”。
据介绍,第十代BionicM(健行仿生)智能电动假肢机器人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便宜十到二十多万元。“虽然我们的产品比国际上的同类产品便宜,但这还远远不够。”孙小军表示,他们的智能电动假肢机器人属于小规模生产,仍处于手工生产阶段,制造成本高,需要进一步融资并通过扩大规模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使价格进一步降低,以更好地满足伤残人士需求。
目前,孙小军正在进行第三次融资,这次融资比第一次、第二次融资难度更大,但是他表示,经历了这么多困难,现在心态已经放平了,他还是充满希望。“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孙小军很喜欢这句话。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深圳新闻网 林玟珊 魏丹 杨哲 张越洋 孙钰胜
(责任编辑 黄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