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中国)人生就是博

    (散文)神光山

    2022-02-16

    作者:黄纯斌

    神光山,兴宁市第一名山。

    这座山以前叫南山。相传宋代时,南山脚下的寒门学子罗孟郊发奋读书,感动了神仙,神仙施个法术,让南山顶发出的五彩神光照亮罗孟郊的小屋,这就是“神光映读”的传说。罗孟郊刻苦攻读,十九岁时高中探花,被朝廷重用。他为人忠诚正直,得罪了奸臣秦桧,后被秦桧陷害,忧郁至死。家乡人崇文,便把南山改名为神光山。

    神光山风景奇丽,在300多平方公里的宁江盆地上形如旗展,独领风骚,兴宁古城选址时就因此山而定。古城建成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南汉乾亨元年(917年)兴宁设齐昌府,是广东仅次于兴王府(广州)的首批设府地区,其显赫地位可见一斑。如今的神光山已获得国家森林公园称号,成为粤东地区知名的宗教文化旅游胜地。

    2021年秋的一个下午,我邀朋友重游神光山。

    我们从景区西面进入,巨大的门楼刻着“神光山”三个大字。山口处,古榕树下有一块石碑刻着“石古大王”,这是为纪念当地史诗般的英雄“石古大王”而设立的土地神坛位。这位英雄姓甚名谁,并不确定,而为多数人认可的说法是石护国。传说在古代,神光山上野兽成群,附近乡村民不聊生。当地有位少年叫石护国,立志为民除害。他苦练了一身掷石绝活,并精心组织了一批伙伴,用石块消灭了山上的恶兽,使村民能够安居乐业,繁衍生息。石护国因此成了民众心目中的大英雄,后被南粤王赵陀敕封为“石古大王”。旧时,梅州客家乡村立土地神坛很普遍,村民有灾有难时习惯去拜土地神,以求保佑。而“石古大王”是由帝王敕封的土地神,其地位非同一般。

    以前兴城有一个特殊的节日,叫“石古大王”下山。每逢年初八,举行“石古大王”下山巡游仪式。年初九,民众上山拜祭“石古大王”。有一年,时任知县参加活动时挥笔写了四个字“岩固天全”。有位秀才脱口即赞:“妙!妙!妙!这是拆字词,岩固天全,山口一人,石古大王”。知县惊叹:“此地有人才也!”

    山口的另一侧有个亭子,叫望兴亭。站在亭中眺望,辽阔的宁江盆地一派生机,诗意盎然;兴宁城区尽收眼底,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千年古城,沧海桑田,令人浮想联翩。

    山口的下方有座古墓,墓主人是唐朝宦官仇士良。据《辞海》记载,仇士良(781—843年),字匡美,循州兴宁人(广东兴宁人)。仇士良任朝廷要职20多年,掌握军政大权,在职期间,共杀死二王、一妃、四宰相,被称为史上权势最大的宦官。仇士良死后被其后人偷偷葬在神光山上,有人怀疑这是衣冠冢,但无法考证。

    山口三个景点的布局,有人为的规划因素,也有冥冥之中的安排,耐人寻味,令游客发挥想象。

    从山口前行不远,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小小的湿地公园。只见弯弯曲曲的引桥在湿地上腾空而过;湖中的野草长得浪漫;站在芦苇上的几只小鸟在微风中摇曳,幽雅并生。路边有个男子正在给幼童照相。男子说:“小宝站好,这里是仙境,我给你照几张靓照”。幼童一手叉腰,扭动着身体,调皮地问:“爷爷,我帅不帅?”

    我们没有继续前行去观赏花木景观,而是从侧边的越岭山道上山。山风习习,宁静可人。山岭的林木茂密,一棵棵青松挺拔俊秀,偶见几棵古松,盘根错节,树干斑驳,松叶如针。这座山自古松树成林,不管春夏秋冬,风霜雪雨,松树始终生机勃勃,翠绿苍劲。松树是英雄的象征,也是这座名山的魂魄。北伐战争前夕,黄埔军校的学生军在校主要负责人的带领下,挥师兴城。他们曾在神光山进行过一场激战,16位英雄在这里牺牲。东征军攻克兴城后,孙中山先生逝世的消息传来,东征军在大坝里举行追悼会,悲痛的氛围一时笼罩兴城。现在的神光山,建有多处革命英雄纪念碑。每到清明时节,无数的青少年来这里扫墓,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在幼小的心灵里注入红色的基因。

    密林深处有个祖师殿。亭院不大,门前有棵千年古榕,根深叶茂。清代梅州大才子胡曦有诗咏之:“乞向青山抱其寿,等闲阅过晋唐年。”这里是神光古寺的原址,20世纪80年代,为扩大神光寺规模,移位重建,这里便改为祖师殿,专门供奉中国佛教“横山派”始祖牧原和尚。牧原和尚原名何南凤,明朝人,出生在兴宁市石马镇,天生腿残。他天资颖异,诗文俱佳,曾中举人,但放弃仕途,走进佛门。有一次他在寺院拾到一把纸扇,便在上面题了一首诗,后被丢扇的女施主拿回了家。女施主的丈夫见扇上题有诗,怀疑她有外遇,便大闹一场。女施主感到委屈,自尽以示清白。何南凤闻讯,惭愧万分,当即取刀砍去了自己的几根手指。他曾在神光山曹源寺任过主持,写过很多咏神光山的诗句,其中流传最广的是:“莫问神光往日事,盈眸物色静中移。”他先后在广东、江西、安徽建了72座寺院,创立了“横山派”,主张“禅不必拘于形式”“禅儒相通”“自信即佛”,他自己就曾娶妻生子,在江西留有一脉。何南凤于顺治八年六月六日辞世,他留下遗言:“本无来,安有去?去犹来,来何异?合生死,总游戏。”也许此乃其一生修炼之大成。他的门徒遍及东南亚和日本,泰国知名的龙福寺原住持石善光就是其六传弟子。如今泰国亦僧亦俗的佛家信徒特别多,与“横山派”的影响不无关系。

    沿祖师殿陡峭的台阶下几十米,就到了神光寺。该寺年代久远。传说在北宋年间,有位朝廷官员被贬到潮州,途经宁江盆地时,神光山的景象令他惊叹不已,他建议在此修建佛寺。乡民采纳了他的建议,在北宋嘉祐三年(1058年)建起了佛寺,取名寿庆寺。寺院建成后,香火鼎盛,远近闻名,为神光山添了一景。

    岁月沧桑,千年古寺曾只剩下残垣破壁,萋萋芳草,还有那棵孤零零的古榕。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20世纪80年代,旅泰华侨、龙福寺住持彰慈和尚石善光回乡观光,他登上神光山,百感交集,思乡之情愈浓。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动员了一批华侨捐款重建神光寺。重建的神光寺扩大了规模,沿袭神光古寺建筑风格,修缮其南传风格的大雄宝殿,寺院雄伟壮观,大气庄重,古朴典雅。

    我们游览完神光寺,太阳已匆匆西下,晚霞染红了天际,映照在宁江盆地,一片金黄,如油画般美丽。

    下山的路上,游客仍川流不息,有的人穿着时髦的运动服,手里拿着一条毛巾,脸上不乏幸福的笑容。他们多数是城区居民,利用早晚到这座公园休闲锻炼,陶冶情操。

    神光山没有峻险奇峰,也没有绝壁深渊,却以奇丽的风光和厚重的人文底蕴吸引了历代的文人墨客。唐代文豪祝枝山任兴宁知县七年间,曾多次游览神光山,其流传最广且留下墨迹的为《游神光山》:“出郊西南五里强,翰林留得读书堂。漫漫古岫云烟薄,寂寂闲陂草树芳。几点远村依野水,一间空殿锁斜阳。山灵为我乡人问,更许何年会有光?”诗人赞美神光山,而似乎也带有几分伤感,仰天长问:“更许何年会有光?”我想,祝枝山如能穿越时空,旧地重游,眼前的景象不正是他所期望的吗?

    (此文己发表于《梅州日报》)


    友情链接: